線上訂房服務-台灣趴趴狗聯合訂房中心
發文 回覆 瀏覽次數:1092
推到 Plurk!
推到 Facebook!

中國大陸的簡體字

 
ddy
站務副站長


發表:262
回覆:2105
積分:1169
註冊:2002-07-13

發送簡訊給我
#1 引用回覆 回覆 發表時間:2003-03-13 11:28:15 IP:61.218.xxx.xxx 未訂閱
                       中國大陸的簡體字 中國文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在周恩來總理的 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 的簡化。當時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分析了中國的國情。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 外患,國弱民窮。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 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 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 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 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 一個富強的國家。    有些台灣人第一眼看到簡體字,大概會感到驚訝。中國大陸的字改變了那麼多, 尤其是離鄉幾十年的老兵,看到家鄉變了,文字也變了。有的人討厭看簡體字, 一見到它就說是「匪書」、「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簡化運動看滿清政府的薙髮 相提並論,說共產黨為了要改造人民,強迫人民閱讀簡體字,事實上不然。    漢字自古以來就有繁體與簡體兩套寫法,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發現漢字簡體 的形跡,例如「車」就有多種寫法。後來經過篆體隸化,並存兩種寫法的文字越 來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漢字逐漸隸楷化,當時或許是為了美觀對稱,很多古字 都增加筆畫,而簡體字開始被稱為「俗體」、「小寫」、「破字」等,在民間社會仍 廣為流傳。    不過,有時候文字有簡化和繁化的現象,左傳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當一件我們 要表達的事很抽象,最初時無法造字,於是找來一個與它音近的字來借代,當後 來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這個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時後來仍舊無法造字,於是 一個字去加偏旁,去別異,表示與本來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時一個字越寫越繁了, 人有覺得麻煩了,就去簡化了,於是在魏晉有俗文字學,即俗體字。也有的字越 來越簡單了,又不易看清本義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筆畫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筆劃寫得越來越繁的字,絕對不少於寫得越來越簡的字。    繁化和簡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後來就通行使用。例如:楊 堅在北周時以外戚輔政,進封「隨王」,但他嫌「隨」有「走」之意,於是改「隨」 為「隋」。武則天最愛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個字。其中一個「國」字,她改成 「□」中間加「武」,但後來覺得自己被包圍在圍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國文字 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隨著時代改變,出現了繁體、簡體、俗體、異體等字。 官方的文書,都採用繁體,其他的文字是難登大雅之堂。這段期間,民間文字的 使用多是採約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才開始文字的簡化。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 文件都書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 為後來的中共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國最有名的字是將「國」 的「或」改成「王」,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列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在這國事動盪、人心思變的年代,許 多知識份子憂國憂民,力主變法圖強。維新運動時,一些愛國的知識份子考慮到 若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就要克服複雜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在 此思潮下,漢字拼音化於焉展開。維新運動主要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 等皆主張文字拼音化,但是維新運動只有百日,拼音化運動也胎死腹中。(當代 中國的文字改革P.5~6)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 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份。在此期間,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 識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複雜的中國 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份子的贊成,主張使用白話文的知識份子絕大部 份贊成文字簡化。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不反對。    1922年錢玄同在北洋政府國語統一籌備會提出《減省漢字筆化方案》說「文字 是一種工具,自應以適用與否為首要標準,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簡化漢字是治 標方法,治標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當時還提出漢字拼音化,能說就能寫, 不過中國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罷。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發起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當時稱為「手頭字運動」。意 即一般人怎麼寫,書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較容易寫、容易認,更能普及大眾。 同年八月,國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簡化字324個,簡化的原則為:1、述而不作。2、 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3、已簡化的字就不再求簡。但是,立刻 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對。結果,於1936年2月廢止使用。及至二次世 界大戰發生,漢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的統治範圍內推廣,該區的報章雜誌使用了 既有的或創造的簡體字,這些字又稱為「解放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簡化運動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簡體字出爐    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 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 案,並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 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該會成員。該會於1956 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75)    造字紅衛兵    「在1964年國務院又公告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 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 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95) 在1967-69年文革火熱時期,各地方紅衛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過份簡化的字體, 文革後也明令禁止使用。    短命的二簡方案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 1986年由「國務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 成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並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而且和「文化部」、 「教育部」同時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一致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 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至此,大陸漢字簡化運動暫告一段落。(當代 中國的文字改革P.105)    2000年12月,中共通過了一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定於2001年一月一 日生效。中共中央將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的語言文 字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並允許在一定領 域和特定地區內長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話播音和電影中夾雜濫用。電影、電視 劇中扮演領袖人物的演員,在劇中一般也要說普通話,如因內容需要,使用某些 方言不宜過多,使用方言的電影和電視劇的數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戲劇則不 在此列。(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0日)    漢字簡化有九大原則,敘述如下:    1. 保留原字輪廓:如龜 (?)、慮(?)。 2. 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如聲(?)、醫(?)。 3. 改換筆劃較簡之偏旁:如擁(?)、戰(?)。 4. 形聲字改用簡單的聲符:如驚(惊)、護(?)。 5. 相通字合並:如「里」和「裏」相通,以較簡的「里」為合並字。「余」和「餘」    相通,合並字為「余」。 6. 草書楷化:如專(?)、東(?)、車(?)、轉(?)。 7. 採用古象形、指示、會意字:如三人成眾(?),雙人為從(?),網(网)。這些    古字既簡單又符合造字原理。當初這些古字可能是為了美觀而繁化。 8. 用簡單符號取代複雜偏旁:如雞(?)、歡(?)、難(?)之左偏旁改ㄡ。 9. 採用古字:如圣為聖,禮(?),無(?),塵(?)等字。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運動領袖之一羅家倫來到台灣之後曾大力鼓吹文字簡化運 動,被黨國大老抨擊為「為匪宣傳」。胡適在美國看到大陸實行簡體字,直說簡 得很好。    簡體字實施現況:    簡體字實施之後,許多人看不懂前人的書畫、古籍、以及古蹟上的提字,這將造 成文化斷層的現象,於是今日提倡「識繁應簡」。也就是鼓勵字簡體字,但是要 多認識繁體字。就好比實施白話文之後,仍然要閱讀文言文。大陸很多招牌常看 到繁體字,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國南方航空、「宏碁」 電腦。目前大部份聖誕卡、賀年卡多為繁體字,匾額、書法繁簡並存。    在北京,「中國海淀?書城」大招牌、北大的「藝?」大浮雕字,許多招牌為求 美觀,使用繁體字較多。不過,教科書、出版社、電視等則一律用簡體字,但是 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體。(台灣學生在北大P.108)    作為獨特的一門藝術:中國書法,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被簡化字所約束。因為書 法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舉世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藝術的功 能不在於傳遞信息和記錄歷史,所以,沒有必要用簡化字的形式。事實上,草書 藝術本來就是簡化字。要把一個多重筆劃的字,藝術的簡化,再表現美的形態, 這絕非易事,而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新、馬、泰、日、韓狀況    新加坡在1969年也公布地一批簡化字502個,1974年更把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全 部照抄使用,並多簡化了十字。馬來西亞於1981年也公告華人使用中國「簡化 字總表」。泰國則於1983年規定華人可使用繁或簡兩種字體。在日本與韓國則進 行了自己的漢字簡化工作。日本早於中國在1946年11月內閣訓令公告1850個 《當用漢字表》其中131個是簡化字,日本稱為新字。韓國則因民族主義的緣故 於,很少使用漢字。現行簡體字是於1983年在朝鮮日報公告使用90個簡化字。 其餘則是傳統漢字。韓國人寫「韓」國,用的就是傳統漢字。(台灣學生在北大 P.104)    簡體字的檢討    一、繁體字會防礙國家進步嗎?    五四運動學者絕大多數持肯定的看法。以當時而言,老百姓沒有機會接受教 育,多半是文盲,導致知識、訊息不易傳播,中國因而落後。簡化對當時而 言確實有必要性,但這畢竟是一種治標的方式,治本之道還是普及教育。使 用繁體字的地區如香港、台灣,都比大陸繁榮,識字率也比大陸高,可見繁 體字不是防礙國家進步的原因。繁體字的結構比簡體字美觀,和簡體字比較 之下,簡體字易於書寫,但繁體字比較容易辨識。因此我贊成使用古字,如 人人、三人成眾、网等取代目前的繁體字,但不宜大量修改。    二、有些字仍未簡化    大陸的文字簡化原則是從俗從簡,有不少的字沒有簡體,因此不予簡化。如 「繁」、「藏」、「壤」、「廈」、「寡」、「舞」、「瘦」、「攀」等等(探究中國文字 簡化問題論文集P.4)。如果沒有受過教育,一般的半文盲不會認識這些字。 可見提升識字率還是要靠教育。    三、簡化文字導致文化斷層    簡體字運動和白話文運動一樣,都會造成文化的斷層。就白話文運動來說, 這一代的中國人很多人看不懂古文,中國大陸也有很多人看不懂繁體字。有 一個傳說,大陸有一個歷史系的教授要他的學生閱讀四庫全書版的後漢書, 那學生找半天都找不到。最後才知道,原來「後漢書」的簡體字是「后??」, 那學生不知繁體字是這樣寫,是以找不到。許多大陸人閱讀繁體字有障礙, 尤其是觀賞歷代名家書畫後,不知所寫為何。文化精神食糧,一個國家如果 要長期的生存下去,必需仰賴文化的發揚,才能振奮民族精神,至少在國勢 衰弱時,能保持不滅。中國能保持五千年而不滅亡,是因為文化的關係,外 來的民族能用武力征服中國,但在文化上確被同化。中共文字簡化導致這一 代的人愈來愈少人明瞭古代文物,文化斷層的隱憂已逐漸浮現。不過,我個 人以為,白話文所造成的斷層現象比簡體字大,因為繁體字看不懂還可以用 前後文判斷,再不懂還可以問別人、查字典,而且不易忘記,文言文就沒有 繁體字那樣好學。    四、電腦化時代來臨    如果說簡體字可以加速訊息的傳遞,過去以書寫的方式傳遞尚可以符合這項 說法。但是現在是電腦化的時代,一個漢字的輸入只要三、四鍵即可,速度 不比簡體字慢。在大陸電腦仍未普及化,等到有一天普及化之後,簡體字將 會變得不重要了。    五、有些簡體字易造成誤解    這種問是最常見於合併字。例如:「我的船『只』開到夏威夷」,可產生兩種 連想。「余年無多」的「余」可以解釋成「我」和「餘」,兩種解讀南轅北轍。 表達情感是文字的功能之一,文字簡化有時造成情感的誤解。    結語    結語    文字是約定成俗的產物,除非有必要,否則以沿用為宜。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 立刻統一文字,讓政令能下達至全國,並減少地區間的隔閡。中共改革文字,加 深了兩岸的差距,不利於兩岸的交流,或許是中共當局始料未及的。文字的簡化 應以合理為原則,不應以從俗從簡為原則。整理時儘量符合造字原理,不合者宜 予廢置。    中共的簡體字運動或許太早改革了,因為文字的使用者還包括台灣、香港以及全 世界的華人,不能一相情願的擅加更改,造成兩岸文化上的隔閡。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p81.ts.nsysu.edu.tw] [Login: 45] [Post:  5]        
系統時間:2024-05-13 23:07:18
聯絡我們 | Delphi K.Top討論版
本站聲明
1. 本論壇為無營利行為之開放平台,所有文章都是由網友自行張貼,如牽涉到法律糾紛一切與本站無關。
2. 假如網友發表之內容涉及侵權,而損及您的利益,請立即通知版主刪除。
3. 請勿批評中華民國元首及政府或批評各政黨,是藍是綠本站無權干涉,但這裡不是政治性論壇!